木法沙是一只电影狗

杂七杂八的电影,絮叨的影评

松隆子
告白海报

漫长的青春期危如累卵 ——关于电影《告白》的中二病研究报告

获得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、最佳导演、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的又是一部关于青少年中二病的电影。

日本人有爱讨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传统。鉴于各种文学书籍,电影作品,似乎对关于青少年成长时期相当痴迷。在日本流行的轻小说中,也是可见一斑。

在日本,管初中二年级叫做“中二”,由于在中二时期前后由于成长带来的病态自我意识认知,被唤为中二病。电影《告白》中的孩子们,乃至成人都带有鲜明中二病的特征。擅长拍摄残酷青春物语的中岛哲也,这次也算是有所突破了。

 

·孩子们的中二病

 

王小波说:饥饿让小孩子变成白蚁。谁没有年少轻狂过,孩子们恐惧变成无聊的大人,无聊的大人在努力生活的同时,惧怕像白蚁一样的孩子。不管是腹中饥饿还是精神饥渴,中二的孩子都像白蚁一样成群结队,风卷残云。电影里面一整个班的学生,那种剪辑方式刻意表现混乱与喧闹的学生群体,偶尔凸显的个体,也是看起来那么异样。开片剪辑看起来琐碎,杂乱无章,但确实慢慢带入支离破碎的剧情。就像捡起拼图残片,慢慢的拼凑整合。作为成年人的女老师像是孤立于整个群体存在的,她兀自来回走动着,面无表情的说着,看似告白着,却带着循循善诱的面具。

 

孩子往往也带着天真的面具,自以为长大成人的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认着眼中世界。但这世界窄小,逼仄,狭隘并且极端。大部分小孩子都不自知的残酷施暴过,比如虐杀小动物,欺负同伴。影片开始就由老师翻开樱宫老师的劝世书籍念出的话:“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小的人,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和寻死吗?”由于感到在自身的弱小,就要狐假虎威,欺凌更弱小的动物和人类,以显示力量。孩子的天真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太多,总是以本能做事。这种本能往往透露人性,小孩子更容易屈于强权,受于诱惑。这个班级是个小型社会,必然有残酷的淘汰和不明真相的歧视。

 

老师森口悠子口述着丈夫感染HIV的故事,孩子们的反应犹如谈虎色变,屏住呼吸的女生,和害怕与老师触碰的女生反应集体的心理状态:怕死。在此之前,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生命的“命”字,在未触及学生自身生命的情况下,没有人在意,对于老师所说的未成年少女毒害一家人命的事件也没有人在乎,有几个女生也只是嘟囔着“好过分”这种程度而已。在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才发出的抗御机制是反映本能机智,也反映自私怯懦。这种本能的自私因子在孩子身上暴露无遗。

 

在精英少年的世界里,只有光彩闪耀的自己。成人的世界被他认为是肮脏的,但是又急于求得这个肮脏世界的承认。为了获得他人更多的赞同,为了早一步被他人所知,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赞,为了报复以为可以依靠的老师。想要做惊天动地的事,杀个把人也没什么关系,向往这种黑暗的价值观。和他恋爱的班长少女,伪装自己的叛逆,两个人的在这种意识中相容了,看起来似乎彼此了解,然后吸引。年纪轻的主题总是“我很好,而世界很糟。”少年想要利用自己高超的智慧改变世界,却忽略了未成熟的情商。少女总是要比少年早成熟些,可是她依旧做不成圣母。他们只有同等特质的中二病症状。

精英少年和少女燃起火就课本和HIV鉴定书烧掉的场面,绝对似曾相识,就是我们国家高考完经常在学校里面会看到类似的场景,在学校里面公然点火的高三毕业生也是有的,烧书的活动像是某种仪式,宣告着这个群体的少年一个时代的结束。同样,在这种仪式之后,有些东西看似被打破,但其实结局同样。精英少年在结束了这种仪式之后,也开始迎来了报复的阶段。

影片中的校园冷暴力霸凌事件在日本一度成为社会问题,因为实在普遍。94年很红火的电视剧《人间失格》基本上就是以此种题材为蓝本,捧红了杰尼斯当年年纪轻轻的堂本刚,堂本光一。这样想来,上学时候总有一两个同学是被集体排斥的,出于种种理由更或是没有理由。不合群的少年往往成绩好,性格孤傲。嫉妒也是一种本能,集体产生妒意更是嚣张。这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承受之痛。

 
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里面松子爱过一个三流作家,这作家自杀前留下的字条让人印象深刻,上写:生而为人对不起。中岛哲夫喜欢讨论人性的问题。杀人与生命的关联,在少年们心中看起来浅薄。因为意识不到生命究竟为何物。生而为人,不知道究竟意义是什么。青春期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算是称得上算是人。究竟是抽烟喝酒出入成年人的场所,还是自己为自己规定原则或认为无所不能只要做了就能做到。精英少年只觉得杀死许多人能上报纸就惊天动地能使他名声大噪,大有些不能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的架势,如果喊上一句“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”那就更是豪情天纵。但其实世界本来没有那么极端,不被认可也是可以生存下去的,是大人们的世界为小孩子做了坏榜样,于是孩子也变得急功近利,实在可悲。

 

·成人们的中二病

 

中二期过了之后,性格就会蜕变的成熟冷漠,变成孩子口中无聊的大人。影片里面出现的成年人是十分典型的。热血教师教师维特,妄想跨越成人与少年之间的只能用时间填补的鸿沟。疯狂溺爱孩子的母亲,以及在平静面孔下蕴育疯狂的女老师森口悠子。

 

故事都是在温和平静的校园里发生,大部分场景也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中。但画面是压抑的冷色调,天空是暴雨前的阴霾。在不足为外人道的墙壁之内,老师打开窗子,冷漠的对窗口说话,就像是注视着观众,又关上窗子的她,由于脸上面瘫,其实心里面不会平静,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。成年人是更加残忍的,因为是从残酷的中二时期走过来的,所以成人可以面无表情麻木的说出残酷的事实。不得不佩服松隆子的演技,电影中的她从眼睛看去,都是绝望的死水。

 

原著确实是以告白的风格撰写的,但许多人都说电影更好。女教师憎恨杀了人也不用负责的未成年人们,这是成人对少年的嫉妒。就像《大逃杀》中BR法的制定:成年人要彰显对未成年人的控制。实则强权是因为惧怕。电影抛出了一个问题:我们应该对谁怜悯,对谁责备?未成年人的责任由谁来负?这似乎无从下手。

 

成人的中二期的某些余毒,继续作用在其后的人生中,就像少年期的阴影往往是老年抑郁症的症结。电影反映在日本这种注重偏差值的精英教育背景下,个别化人格教育的被忽略。同我们一样,由于密集的人口,社会的冰冷进步,个人的渺小被放大许多倍。都市里面的人情,乃至亲情都面临着自私与势利环境的冲击。

我们总是把孩子的世界看得不重要,又把成年人的世界描绘的太美好。这是不公平的。一群成年人回味着年少的欢乐,但一般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变回去,因为只是怀念那种不负责任的时期可以无拘无束。

 

女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喝的牛奶混入艾滋病血液,这个已经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她想让两个中二少年懂得一种敬畏,对成人世界的敬畏,对生命的敬畏。有畏惧,就有尊重。主题歌《last flowers》里面有句词翻译过来是“如果我想说我就会说请不要打断只需坐下倾听”,在面临冲突的时候往往解决的方法是,也许不需要仅仅独白,只有相互倾诉,相互告白,才能度过这危如累卵的青春期。

 

评论
热度(11)
返回顶部
©木法沙是一只电影狗 | Powered by LOFTER